文化传播系张国露老师在线教学纪实
寒假期间,疫情形势严峻,我院的教学工作也随之做出改变——实行网课教学,使得这学期对于老师,对于学生乃至于对于学生家长都是一个重大的考验。经过一段时间的网络授课实践,师生之间由开始的不适应到现在逐步进入教与学的状态,也正显示了互联网+教育的成效。对于开学以来的网络授课,我以18级文秘班的《美与审美》课程为例做了如下几点的总结:
一、教学准备中的“备”与“变”
(一)理念准备与技术准备
网络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有很的不同,首先要反映在教学指导理念中。学校教务处展开线上教学学习活动,使我初步认识到线上教学的主要就是利用线上各种教学平台以实现教学过程。在学院指导下选择以超星学习通为教学管理和教学直播软件,制定电子书、网络授课计划、制作PPT、发布班级号等。

(二)教学准备的修改
在按原计划进行的第一堂课就因平台拥挤而出现卡顿、中断情况,遂学习其他老师成功方法,形成了“超星学习通模块发布+QQ分享屏幕直播”的教学形式,将线上知识通过直播教学传授给学生,扩大线上资源利用率。

二、教学过程中的“入”与“探”
(一)教学过程的初入
在线上教学来时阶段,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不适应这种新模式。我将本课程的核心观念“美”与当下疫情时态与现实发生事件紧密结合来讲述,希望学生认识到“疫情无情人有情”是美的体现,而疫情中对知识的追寻与坚持是美的在网课中的延伸。在心理层面让学生认识到形势的严峻与网课的价值,从而减少对网课的排斥心理,初步认识线上学习的别样与重要。这不仅是我与学生在学期初有这些方面的交流,伴随教学深入,我依然认为认识当下与学习美学有天然的联系,这同样是课程性质决定的。

(二)教学过程的探究
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的过程,线上教学由是如此。在教师与学生经过了网课的适应阶段,教师就要发挥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优势,引导学习主体深入学习。我在学习通发布多种学生可进行学习探究的资源,包括电子书、北大教授美学慕课、线上教学平台以及网易视频等。当有重要原理出现时,提前通知学生翻查资料,并在学习通先发布主题讨论,这样避免理论生硬、灰色的情绪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同时,理论结合实际,让学生既知美学理论又晓美的事物。

三、教学过程中的“紧”与“漫”
(一)紧抓严格考勤
每节网课我都会在学习通发布签到,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签到。在学习通签到过程中与QQ分享视频直播的班级学生进行核对,仔细询问未签到与未进入直播的学生情况,让学习委员进行联系,让学生本人知道此时是上课时间,并且老师在提醒要上课。作为大学生群体,教师的在意与提醒也会是给与学生的另一种教学期待,使学生以正其身,自觉规范自己。

(二)师生互动漫延
美学教学涉及面广,网络可利用、可讨论资源多,所以在上课过程中使用超星平台“主题讨论”、“课堂测验”以及结合QQ直播中现场对答等多种方式,增强和学生的互动,并对每个环节设有分值,是课程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不仅活动方式广,与美学相关的问题也广泛漫谈,从生活中出发,例如美的地域性,让三洲地区同学现场拍摄图片和四川平原地方同学的图片进行时时对比等。广泛的互动方式和广泛的内容在课后作业中继续延伸,课后作业的布置在题型和内容上都同样具有广泛性和生活性,加深对美学命题的体验。

四、教学过程中的“思”与“叹”
(一)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开展的六周线上教学,如果觉得自己有一点突出的部分来看,可能就是我将《美与审美》与当下疫情结合的更多,削弱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结合学生自身认识,将专业理论、当下疫情与学生自身融合一起,使其获得对人生有益,对未来有助,对社会有用的知识。教学的思路与线上学习方式的结合似乎有了好的发展方向,学生在学习通的访问两个班级达1200多次,讨论回复达400多次,QQ直播的互动学习与讨论问题也非常活跃,师生间交流较多。

(二)教学总结与感叹
在分析效果的同时我也及时发现诸多问题:
1.文字互动较多,语言互动少。
2.出勤率不代表学习率,对学生真实学习情况了解不够彻底。
3.网络资源多,利用率不高。
4.网课外在干扰因素多,稳定性待加强。
自开展网课一个多月以来,学院教师团体进行了学习、实验、修改、完善线上教学的过程,学生也经过了焦虑到平缓的学习过程,在这个在艰难环境中需要我们加强网络技术学习,坚定教育教学理念,坚持更紧密的与学生沟通交流,我们的线上教学一定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