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学质量报告(第四周)
本周,我院12个教学系(部)共开出1496门次在线教学课程(实操比例较大的课程未开出),涉及到410名教师和284个行政班。在1496门次课程中,有957门次课程主要使用“云班课”教学;505门次课程主要使用“学习通”;有888门次课程使用了“钉钉”、“腾讯课堂”、“腾讯群视频”等工具实施了课堂直播。
一、总体数据(2020年3月16日至3月22日)
截至3月22日,云班课、学习通两大学习平台记录、监测的数据参见在线教学运行总体数据表(第四周)。
在线教学运行数据表(第四周)
|
云班课 |
学习通 |
现存资源数 |
42468 |
106443 说明:学习通资源数较云班课资源数较多是因为教师建课时可以很方便克隆平台中已开放课程。 |
本周新发布资源 |
3180 |
15082 |
开展活动数 |
3159 |
2497 |
出勤率 |
94.72% |
95% |
活跃班课数 |
1094 |
813 |
班课活跃度排名 |
 |
 |
新发布资源类型分布 |
 |
 |
新开展活动类型分布 |
 |
 |
本周班课活跃指数排行 |
 |
 |
各部门资源数量排行 |
 |
 |
各部门新开展课堂活动排行 |
 |
 仅以讨论互动数分析 |
此外,有部分教师主要使用钉钉、腾讯课堂、QQ群视频等手段进行教学和开展活动,因无后台管理权限,所以此类数据没有统计。
二、运行分析
第四周教学运行情况参见在线教学相关具体数据分析表(至第四周)。
在线教学相关具体数据分析表(至第三周)
|
|
“云班课”课堂质量 |
在点名大于2次(含)的241名教师所教的959门云课班课中: 总资源数为19738个,超过10个资源的班课数为530个; 班课活跃天数超5天的班课数为955门; 开展5次以上活动的班课数为736门; 开展3次以上轻直播或讨论的班课为529门; 学生作业提交率超60%的班课为666门; 教师作业批改率超60%的班课为461门。 |
“学习通”课堂质量 |
在点名大于2次(含)的102名教师所教的370门课程中: 自建课程为277门,克隆和映射课程93门; 批阅作业超5次的课程为138门; 讨论数超3次的课程为138门; 发布通知超3次的课程为187门; 发布作业超3次的课程为151门。 |
三、典型案例
各系(部)深入总结在线教学的得与失,积极探索在线教学的规律,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参见第四周在线教学典型案例汇总表)。
第四周在线教学典型案例汇总表
川报观察对我院开展在线教学进行报道 |

 |
四川教育对我院教师教育系赵凤鸣一家进行在线教学进行报道 |
 |
中国教学之窗、四川教育信息网、中国网转载我院开展在线教学报道 |

 |
外语系、经管系、文化传播系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教学质量分析,提升了教学管理质量 |
 |
外语系成立了技术服务团队提升整体信息化应用能力 |
 |
四、教学管理
3月16日,教务处编制和发布了第三周教学质量报告,总结和布置了在线教学工作。
3月17-20日,教务处按各系部提交的听课计划,抽查了部分领导听课。
3月21日,教务处下载了各班课教学运行大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并转发给各系(部)进行数据分析和诊改。
在线教学运行4周,通过以上做法和随时在线教学巡查保证了教学正常运行,通过每日教学平台数据反馈和每日系(部)教学运行报告反映,我院在线教学运行情况良好,师生参与积极性较高,在线教学能够保证师生正常教与学。
五、成效及问题
在一个月的在线教学过程中,各位教师充分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选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努力实践创新,保证了正常教学质量。各位教学管理人员利用教学管理平台,开展对在线教学质量的管理与评价,对教师在线教学、学生学习状况的各项指标实时监测、科学分析数据、精准指导了教学质量提升。
同时,我们也面临一些具体问题。
一是,网络卡顿和网络费用成为在线教学的难题。
二是,大部分课程的实操环节被限制或被延后,影响学习效果。
三是,通过对每个教学班具体数据分析发现,部分教师的资源量、开展活动数和布置作业数低于正常水平。各系(部)应根据班课数据督促和指导相关教师改进和提高。
四是,“云课班”和“学习通”中活跃教师数在减少,主要原因是有些教师转用了“钉钉”、“QQ群”等直播工具,我们无法监测其数据。还有原因是部分教师未在“学习通”中关联为我院教师。针对此情况,各系(部)应加强对仅使用“钉钉”、“QQ群”等直播工具的教师监测、记录和指导;各系(部)还须通知使用“学习通”的教师尽快关联为我院教师。
五是,部分教师还应该深入思考什么是职业教育这一根本问题。
六是,各系(部)还应更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教学平台课程资源建设和在线教学运行情况,持续引导和帮助教师深入探索在线教学的规律和有效手段,在确保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等质同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提质增效”目标迈进。